初中英语语法总复习_初中英语语法总复习_初中积累好词好句大全

| 初中 |

【www.173ms.com--初中】

故事 > :【重走红军长征路】红军长征路上的地图故事

【重走红军长征路】红军长征路上的地图故事

  引导语:80年前的红军长征打战,地图是一定要有的,但是当时没有现在信息那么先进,没有百度地图之类的,那红军战士们是怎样绘制打战地图的呢?下面是关于红军长征路上的地图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地图在军事行动中好比指挥员的眼睛,有了地图的指引才能明确军事行动的路线和方向。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敌人的前堵后追,地图,关系着几万红军的命运,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长征途中发生的地图故事,今天读来我们不由得感慨军事测绘对部队行动的重要性。

  简陋地图指引近万红军过草地

  红军测绘人员自1936年7月3日至8月11日,从四川甘孜县城出发后,边走边绘制了“草地设营地图”。这些草绘的“草地设营地图”极其简陋:没有比例尺,没有地名标注,没有道路指示。但正是这些简陋的地图,为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直属部队近万人顺利通过草地指明了道路。草绘的7月5日宿营地“吉瓦沟”,只是一片弯弯曲曲的手绘曲线(等高线),表示草地地形起伏。地图上唯一可辨别的是吉瓦沟的水流,适合设营的地点则用一个下面带两三个小点的小圆圈表示。地图上唯一一句提示的文字是“自该地上走十里无术(树)林,行进队伍多带柴烧水”,绘图人员可能觉得说明不清楚,又在“无术林”前加上了“全是草地”几个字。这句简单的话语却是红军战士用生命代价换来的。如此简陋的地图,在当时却是弥足珍贵。茫茫草地,动辄吞没红军指战员的生命。先头部队用自己的经验教训绘制了此图,依次传给后面的人马,才保证了这支近万人部队以最小代价通过了草地。

  龙云“献”地图助红军顺利渡江

  1935年4月23日,红一方面军从贵州进入云南后,困扰行军最大难题就是没有军用地图,对云南的地形、道路不清楚。特别是在准备北渡金沙江摆脱敌人尾追的形势下,不知渡口在哪里,红军上下都十分焦急。然而几天后的一次遭遇战,却给红军带来了意外的惊喜。1935年4月27日下午,按照原定部署,中央红军沿着滇黔公路向马龙方向挺进。当先头部队行进到曲靖西山乡关下村附近时,与部队遭遇。这次战斗中,红军的一支侦察队在曲靖西北的公路上截获了一辆敌军汽车,内装有云南省的1∶10万比例尺地图二包。审讯被俘的军官后得知,中央军指挥官薛岳到达贵阳后,要率部进入云南追剿红军,但没有云南的军用地图,也缺乏药品,就向龙云写信请求支援。龙云马上准备了地图、白药等物品送往贵阳,不想这些东西都在曲靖西山乡关下村成了红军的战利品。毛泽东得知战斗胜利并缴获云南军事地图的消息后喜出望外,他幽默地说,当年孔明入川有张松“献图”,今天红军入滇有龙云“献图”,真要谢谢这位云南王的“关照”。当晚,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西山三元宫详细查看缴获的云南军用地图后,召开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联席会议,做出了抢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重要战略决策。随后,红军拿着龙云“献”的军用地图连克马龙、寻甸、嵩明,几天后从皎平渡顺利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洋牧师”当起红军地图文字翻译

  在长征途中,每个红军指挥员都十分重视地图。萧克将军率领的红六军团进入贵州后,原来在湘赣的地图已不能使用,但部队行军作战离不开地图,他命令部队千方百计搜集地图,哪怕是学生课本上的地图也行。但贵州山陡,河多,地形复杂,教学用的地图满足不了需要,部队行动很困难。正在这时,部队打下旧州,在一教堂发现一张一平方米左右的贵州省地图,可惜图上注释的全是法文,只好请教堂的瑞士籍牧师勃沙特帮助翻译。勃沙特能讲很流利的贵州话,也认识不少汉字,萧克将军亲自做勃沙特的工作,当天晚上即和勃沙特一起,逐一把部队准备行动方向上的地名翻译成汉字。在方桌前豆大的洋蜡烛光下,萧克小心地摊开了地图,用手指着一个个法文地名,勃沙特按照他的指点,操着生硬的中国话,先把地图上重要的山脉、村镇、河流等中文名称翻译出来,然后一一将其标记在地图上。两人边讲边比划,当他们把地图上许多重要地名而且是红六军团预定行动地区的详细地名全部译完时,已经是三更天了。后来,就是用这张地图,萧克与王震选择了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合的方向。勃沙特当时没有意识到他翻译这张地图有什么重要意义,而萧克将军却始终忘不了这件事情。他后来回忆说,红六军团在转战贵州东部和进军湘西时,勃沙特翻译的法文地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知识拓展】

  老红军讲述过草地的故事

  如果说长征是一出恢弘史剧,过草地就是即将胜利前的英勇悲壮一幕。

  老红军刘运坤话音悲壮―――当年就快走出草地了,人却到了极限,怎么也挪不动步,摇摇欲坠,幸亏战友高玉明一把扶住,架着左臂,一边鼓励一路同行。可在出草地前夜,高玉明自己却不行了,临终前,拼力抖索着双手捧出他负责掌管的团部军旗,闭眼前最后喃喃一句:“团旗,不能倒!”

  在茫茫大草地上,英勇红军,意志如钢……

  噙着泪深鞠一躬

  浑身的热血,刹那间都沸腾了起来!

  红四方面军战士宋云鹤悲愤心痛:“重返草地时,每走不远,就有一具红军战士的遗体―――那都是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全保持着当初的样子。”老红军张毅亲见:有的,两三个人倒在一起;有的,呈往前爬行的姿势;有的,手里还攥着泥土和青草。

  三过草地,老红军张明汉印象最深的不是危险的沼泽,而是遍地的忠骨。

  一次一次,战士们每当看到战友遗骸都会噙泪驻足,深鞠一躬。

  那天高秋悲,那四望无涯,那英风烈迹。只有草地上的草自茂盛着,只有草地上的风自吹拂着,一年又一年。

  这些事,老红军陈行庚不愿提,就是因为“心里难受。”

  七十载,往事仍清晰。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历经艰辛终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正要展开北上大计,却被张国焘分裂,令红四方面军孤军南下,甚至一度另立中央,与北上的中央红军正确方略南辕北辙,直至一年后难以为继,才再度北上。万里长征两年,中央红军走了一年,这里又耗了一年。战士们三过草地,在茫茫原野上,以生命书写忠诚坚定。而三过草地的转战,也让老红军蒲润三负重伤:第一次被子弹打断手腕,白骨森森,一咬牙捏着继续打,战斗结束再包扎,居然三月自愈;第二次伤在头上,昏死两天两夜后,突然自行醒转;第三次伤在左脚,血流如注,直到现在肉还长不起来。

  三过草地,老红军王纪芝所在的队伍有一次走迷了路,走了两天怎么也走不到头,只好折回找当地藏民。可藏民一听惊恐瞪眼:“要过草地?那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三过草地,战士们是无畏的、英勇的。老红军李哲民记得,南下的红军十多天连克绥靖、丹巴、东化,在雅安金鸡关以机枪击落了一架敌机,飞机坠落后机尾还挂在电线杆上。只是南下难以为继,所以,起初的攻城掠地疾如秋风扫落叶,随后的失守却也接二连三……

  “那片草地,我来回走了三趟……”老红军廖文光缓缓地说:“重回草地见一堆堆遗骸,我们用草皮替战友盖上,擦干泪继续前行!”

  “其实从长征到过草地,我从没想到会走那么远,历经艰险,我和战友们只一个念头―――将来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一句话,老红军张云说了一分多钟,眼睛盯着前方,没有任何游离……

  艰难中坚韧的源泉

  过草地,团结就是力量。

  说起这,老红军贺文玳不禁动容:“过夜时,战士们总是自觉地将干的草地留给年纪大的同志,湿草地则被小青年们抢着睡。”说起这,老红军刘天佑不禁神往:“第二次过草地,走了一夜,就地休息,大家背靠背睡着了。突然大雨滂沱,全团官兵都没有雨具,一起淋得湿透,真是‘风雨浸衣骨更硬,官兵一致共甘苦’!”说起这,老红军谢元珍不禁泪涌:“有次我一脚踩进水草地,水已经没过胸口,一位骑马的干部伸出大手拉了一把救了一命。死里逃生,可现在都不知那干部名字……”

  是同志,是战友,是兄弟。多少次,一人陷下,不断伸来的援手又不断陷下。老红军钟明说,最难受的,就是在草地里看到东一堆西一堆的遇难战友手手相连,实践着“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老红军谢光堂掉了队独自倒下,第二天,折返的战友们终于找到还有一丝气息的他,立即抱上担架,三个人轮流抬了一路,没有一个人想过扔下重伤的他,“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不会扔下你不管!”

  过草地第二天,一条河上游涨水,“我们的党总书记明知有危险,仍抢在前面探路,在被水冲走淹没的一刹那,还拼命挣出两句:‘水急,换……’手在水面上拼力摇摆。那是在告诉我们水急、要小心。他以自己的牺牲,换得众人的生路……”老红军真房说着沉默了,大颗泪珠在眼眶中转……

  死亡是近在咫尺的。老红军刘星当年在草地上一觉醒来站起,背靠背一夜的营长却依然直直坐着,鼻下已没了气息。但红军战士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心与心贴得更紧。老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最难忘一位李副连长:“当时我们掉了队的二三十人都躺在地上,李副连长来了,二十七八岁瘦个儿背着一个红小鬼,一见就发火了:‘起来,这儿怎么能躺下,同志们,要咬紧牙关,一定要赶上去。’上山后,李副连长鼓动大家烧起了火,又不知去哪打了一只山羊回来,大家打牙祭,他却悄悄躲在一边吃野菜,被伤员发现后才拿了块羊肝。第二天前进时,一个重伤员昏倒了,喷了好几口冷水才苏醒。这时,李副连长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树叶包,递了过去。解开小包,那个重伤员颤抖了,里面竟是只咬去一小点的那块羊肝……”

  过草地时,谢觉哉为减轻负担,扔掉了心爱的毛毯。董必武路过认出,就背在身上继续赶路,到了宿营地物归原主。谢老深受感动,后来到了延安,又把毛毯送回给董老见证革命友情。

  老红军张明秀在草地上遇见两位伤员,一把扶起,坚定地说:“我背也要把你们背出草地。”可一个弱女子,谈何容易。她背一个伤员,没走几步就一起倒在污泥里。挣扎爬起,扶着伤员一步一步向前挪动。不久,干粮和水又几乎断绝……

  最终,明秀与两位伤员一起走完了长征中最后也是最艰难的路程!

  走出草地第一仗

  刚出草地第一仗,攻打天险腊子口。

  老红军王承登记得:敌人的子弹四面八方,好像山里建着无数碉堡,而通道就一条路那么宽。红军战士们几乎把手里的所有手榴弹都扔出去了。武器质量本来就差,加上受潮,扔出去五个手榴弹,只有两个是爆炸的。翻过腊子口,王承登一脚踩下去,踏到的不是山石,而是手榴弹堆成的“小槛”,都是没有爆炸的哑弹,足足半米厚。

  天险腊子口,中央红军出草地打过,红四方面军后来出草地也打过。“那一仗打得真叫惨!”老红军毋广仁当时接到的命令是:一定要在两小时内拿下这个山头。下午1点,他们营兵分两路,一路正面攻击,一路迂回到敌人身后,恶战一个半小时终于拿下。但山上的树都在燃烧……

  老红军康渡当时在突击队,7个人一组,力夺腊子口。不过,每人只有十几发子弹,首长又严格规定,因严重吃紧,100米内才能开枪!当晚,康老他们爬了一夜的山,终于在凌晨交上火,他那组,5位战友壮烈牺牲。

  老红军王其仁回忆说,敌军溃败了,士气低迷,过一条河时连埋在桥旁的炸弹都来不及引爆就急急忙忙逃了。而走出草地的红军,坚韧如钢!

  老红军赵本清当时所在的营,“进草地时400人,三周后走出草地时,只剩100人左右。”

  老红军陶立功泪光闪烁:“走出草地之后,部队到了甘南,找到许多大豆。一个多月没吃过一顿饱饭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结果有的人活活被胀死。”

  老红军刘金国终身难忘,最后一夜宿营草地时,眼看要走出草地了,第二天军号一响,他起身一看,背靠背的一大片战士都安安静静坐着,再也没起来……

  但从草地走出的英勇红军,为革命保存下了“金子中的金子”,培育出了惊天动地的士气与坚韧不屈的斗志,深远影响绵延至今。

  刚进草地时,来自江西石城一位姓郑的小宣传队员,精神抖擞,不停地讲故事、唱山歌,柴火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但在进入草地不久,他突然发起了高烧,病倒了,尽管团政委杨成武把马让给他骑,把干粮匀给他吃,但他的病情还是恶化了。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杨成武说:“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最后,经过一阵急促的喘息,他说:“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这是历史的真实一幕,这是红军的普通一兵,这是长征的伟大闪光!

本文来源:http://www.173ms.com/xuexiziliao/14555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