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菇|斗笠课堂实录

| 教学实录 |

【www.173ms.com--教学实录】

斗笠是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斗笠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 下面是惠好考试网分享的斗笠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

  斗笠课堂实录


  师:(课件出示斗笠图片)哪位聪明的孩子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生1:这是斗笠。

  生2:斗笠可以遮雨。

  师:对,这是一顶斗笠,斗笠用毛竹等材料手工编织而成。在乡下农村,每到雨天,村道上,田野里,乡亲们头戴斗笠,往来耕作,它为乡亲们遮住了大自然的风风雨雨。

  生活中,斗笠很普通。诗人王宜振笔下的斗笠却很特殊,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以斗笠为题的诗。(板书课题)

  生齐读:斗笠

  二、初读诗歌,理解反复手法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60页,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读的特别用心,这里有几个难读的词语,谁能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一生领读词语:身影 梦境 窗棂 春意融融 不熄的灯

  师:你把后鼻音都读准了。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文,把刚才的后鼻音用红色注音,尝试读一读。

  生1:我发现了都是后鼻音。

  生2:它们都在诗句的结尾处。

  生3:读起来很有韵味。

  师:说得真好,你知道它押的是什么音?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是押后鼻音。

  师:这首诗情感深刻,请你再读一读诗,读的过程中想一想,你感觉是谁在和你说话?

  生再次读诗。

  生:是母亲。

  师:是的,这首诗歌就是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戴上故乡的斗笠。母亲一遍遍叮嘱孩子,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同一句话,叫做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常在诗歌中出现。(板书:反复)

  生: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齐读5节中的第一行诗)

  师:我们来看这几句重复出现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来读一读。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作者在反复强调这句话。

  生2:孩子能够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自己的母亲。

  师:是呀,这样反复地叮嘱,突出母亲对游子的不舍,体现浓浓的母爱。这一次次的叮嘱中,饱含着母亲的不舍和关爱啊!

  三、细读诗歌,感受意象之情意

  出示第一节诗,生齐读。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浓浓的母爱?

  生: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孩子在外,娘做梦也会梦见孩子,可见对孩子的爱。

  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

  师:在这儿,作者把戴上斗笠的孩子比作了什么?

  生:比作蘑菇。

  师:(板书:蘑菇)为什么把戴上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

  生1:应该是蘑菇不怕风雨。

  生2:我觉得外形像蘑菇。

  师:戴上斗笠的孩子除了像蘑菇以外,还像什么呢?

  生:伞、大树、塔

  师:那么诗歌中作者为什么不把它比作伞、树、塔,而要比作蘑菇呢?

  生再读本小节,从这小节找找原因。

  生1:孩子小小的,蘑菇也小小的,孩子正在茁壮成长,就像蘑菇一样。

  生2:蘑菇是故乡土生土长的,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

  师:蘑菇是家乡之物,母亲看到蘑菇便想到了自己的孩子。看来这“蘑菇”不再是一朵简简单单的蘑菇,它蕴含着母亲深深的不舍和殷切的希望。

  师:这一节诗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感到困惑——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故乡怎么能戴在头顶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是把故乡的思念戴在头顶。

  生2:因为这顶斗笠是在他的故乡,是他的母亲亲自编织的。

  师:斗笠蕴含着浓浓的故乡味,戴上斗笠就好像戴上了家乡,母亲希望孩子在外也能感受到故乡的气息,多么新奇的想象!(板书:想象)

  师:这小节诗中还有母亲对孩子哪些殷切的期望呢?

  生:不斜的身影,我觉得是母亲希望孩子做个正直的人。

  师:像这样用蘑菇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叫做意象。(板书:意象)

  生齐读。

  师:下面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从第二到四小节任选一小节,从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意象体现了浓浓的母爱?作者又用了哪些新奇的想象,用笔圈出来。

  生按要求四人小组学习,再交流。

  生:第二小节,鸟鸣。(师板书:鸟鸣)

  师:那么第二小节中用到了哪些新奇的想象?

  生:斗笠里有鸟鸣声。

  师:你再想想,这鸟鸣仅仅是简简单单的鸟鸣声吗?还包含了什么?

  生1:这是故乡的鸟鸣声,是母亲亲自编进去的。

  生2:鸟鸣声里有母亲的爱意。

  师:鸟鸣时刻陪伴在游子身边,即使在静静的夜晚——领读: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这句话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你发现了吗?(滑)声音是传播的,是穿透的,这里为什么用一个“滑”字呢?

  师:老师把它改成:静静的夜晚,鸟鸣会传进你的梦境。哪个字好?为什么?

  生: “滑”是悄无声息,是一点声音都没有的。

  师:看来,诗人在作这首诗时,每一个字都是细细推敲过的。这滑入梦境的鸟鸣,让游子在静寂的夜晚不再孤单,安然入梦。

  继续交流。

  生:第三小节:热土

  即使寒流侵袭的冬夜,你也会感到春意浓浓。那是母亲常常在你的身边带着爱意,包容你,温暖你。

  师:他是抓住了哪个意象?

  生:故乡的热土。

  师:热土带着故乡的温暖,即使在——(生读:寒流侵袭的冬夜,你也会感到春意融融。)

  师:这节诗中用到了哪些新奇的想象?

  生:热土靠近你的心胸。热土散发着家乡的气味。

  师:还有作者新奇的想象吗?

  生:采,我觉得热土就像在作者的旁边,一伸手就采到了。

  生补充第三小节的板书。

  师:继续交流其他小节,第四小节有没有小组交流的?

  师:第四小节中还有哪个意象让你感到浓浓的母爱?

  生:故乡的花。故乡的花香味停留在这顶斗笠上。

  师:还有吗?

  生:是泥土的芳香。让这泥土的芳香拍打着城里的每扇窗棂。

  师:这一小节中意象是花儿。还有什么想象很新奇?

  生:拍打。用了一种你拟人的手法。

  生补充第四小节的板书。

  出示第五小节,齐读。

  师:这里还有哪个意象让你感到浓浓的母爱?

  生:孩子,它可是娘心尖的一点亮呀。母亲很想念他的孩子,孩子是娘的希望。

  师:这点亮是哪里来的?

  生:是月亮。

  师:诗人为什么把斗笠比作月亮,这月亮有什么用处?

  生:月亮代表思乡。

  师:再来看看,这里除了月亮还有什么意象?

  生:不息的灯。

  师:不息的灯有什么作用?

  生:我觉得母爱是浓浓的。

  师:母亲希望不息的灯照亮孩子未来的路,让孩子勇往直前。

  生大声朗读第五小节。

  四、仿创结合,学习写法

  师:诗人就是借助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月亮、不息的灯这些意象,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寄托了浓浓的母爱。在每个人的心中,母爱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如果你是这位母亲,你会在斗笠中编入什么?

  生1:编进落叶。

  生2:编进清风。

  师:你可以试着编一编,也可以编进“清风“这个意象。

  生拿出仿写单编写一节小诗。

  仿写: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到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交流三张仿写单,分别为清风、笑容、秘密,实物投影展示点评。

  师:全班同学读诗的第一节和第五节,刚才交流的三位学生分别读自己写的诗,这样我们也合作写了一首诗。在深情的朗读中结束本节课吧!

  生合作朗读。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