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案例故事]在校创业成功案例

| 自我介绍 |

【www.173ms.com--自我介绍】

  在校学生创业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下面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在校创业成功案例吧,欢迎参考!

  1、高校创业街:在校大学生当上“小老板”

  最近,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大三学生吴云云和5位小伙伴共同创办的“针灸之家”经过层层选拔,从1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驻学校创业街。为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落地,湖南中医药大学专门开设了一条“创业街”,首批22个入驻项目可以免费使用3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并获得创业专项扶持资金。

  创业基因将点亮职业生涯

  3月18日一早,陈爷爷又来到“针灸之家”找吴云云拔火罐。他说很喜欢“针灸之家”的氛围,包括吴云云在内的6位95后“小中医”都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他们服务热情,让人感觉“很温暖”。

  尽管开业才1个月,但吴云云告诉记者,目前小店已集聚了一批像陈爷爷这样的“忠粉”。刚开业时,大家又高兴又担心,毕竟没有临床经验,怕得不到顾客认可。为此,他们相互当“小白鼠”,找穴位、练手感。合伙人黎苗苗说,这里更像是一个实战平台,促使大家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过硬的技术。如今,6人都考取了保健按摩师证,遇顾客登门,也颇为自信。

  除了针灸推拿业务外,“针灸之家”还有多项经营业务。

  项目指导老师、该校针灸推拿学院顾星教授认为,“针灸之家”将来完全可以发展成一个“流动诊所”,为众多“中风后遗症”患者提供上门服务。顾星还特别强调,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而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内化为创业者的内在基因,“有了这些基因,即便将来他们不当老板,但也将终生受益”。

  大学生创业须与专业结合

  除了“针灸之家”,在创业街上还云集了“寿比南山”移动康复保健、“易佰康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医源中医传承”等多个项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与该校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易佰康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负责人龙云飞告诉记者,项目主要通过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及线下服务,对每个客户进行健康相关监测、分析、评价、健康指导、饮食管理和健康运动干预等,且长期跟踪效果,分析评估、调整处方,针对每个客户打造科学的适合自身的改善方案。龙云飞说,“创业街”被自己视为创业梦想的孵化器,自己将借助专业知识,整合各种资源,以此形成更强大品牌力量。

  “医源中医传承”则是一个中医康复理疗师的培训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取得了中医康复理疗师在长沙地区的培训资质,并开办五期培训班,培训学员五百多名。

  该校创新创业就业学院范崇源老师介绍,在对所有项目进行评审时,特别强调要与专业相结合。“把专业知识与创业意识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创业项目。理论知识虽然没有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多,但足以支撑起大家创业项目的思路。”范崇源认为,以专业技术为支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创业,既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借助优势规避风险。

  创业教育,给舞台也给压力

  据介绍,作为该校首条“创业街”,当时收到入驻申请的创业项目超过100个,评审通过的只有22个。在评审时,所有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了多轮答辩和项目展示,而评审专家按照是否“实际运营与投资”、“创业团队人员结构配置是否合理”、“启动资金按项目预算是否准备到位”等多项指标评判。

  不过,即便经过了层层选拔、得到学校大力支持,创业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22个项目中也有个别项目因为资质不够、手续不全等问题,目前仍没有开始经营业务。在采访中,吴云云也告诉记者,驻街入园,虽然学校不收费,但创业者仍然有压力。“学校对我们每年评审一次,经营不善就把门面腾给别人。”

  “创业教育光给舞台不给压力,创新创业就会流于一场秀。”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将依托“创业街”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激发了该校学生的创业意识,促进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观念。

  2、云南8名在校大学生养鸡 年营业额近80万元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敬伟甫虽然大四马上就要毕业了,但他一步考研二不找工作,却忙着张罗购入新一批鸡苗。令人惊讶的是,他和7个同学在学校里建起的一个小小养鸡场,一年卖出2000多只鸡、20万余枚蛋,营业额近80万元。2016年,他们的公司项目获得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并得到了云南小森孵化器50万元的种子轮投资,成为当天路演11个团队中唯一获得投资人青睐的项目。

  一项科研课题把大学生变为养鸡专业户

  因为无抗(抗生素)土鸡和富硒鸡蛋的开发,敬伟甫和他的同学创业仅一年,就获得第一笔投资,是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而在此之前,这仅仅是一项科研课题。

  敬伟甫的导师邓先余,是昆明理工大学引进的高端人才,目前担任昆工绿色循环农业课题组组长。大二期间,敬伟甫参加了邓先余的研究课题“基于微生物技术的高品质蛋鸡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不断攻坚克难后,课题组以发表6篇论文、申请9项专利技术的成果顺利结题。然而,和大部分课题一样,随着成果的陆续发表,团队成员相继毕业之后,课题就被人“遗忘”了。

  “科研成果不应该永远尘封在图书馆里。”在邓先余的指导下,敬伟甫与同学于2015年12月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设在“昆工创客孵化器”,学校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电脑、桌椅等硬件设施,让他们“拎包入住”,还把这一项目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

  “养鸡场”就建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动物实验楼后面,那是学校专门批给益口福的一块地。这里的鸡全部实行无抗(抗生素)养殖。

  “目前国内养殖业使用抗生素的问题令人担忧。”敬伟甫说。

  据首份中国抗生素的使用量与排放量清单显示,2013年中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其中养殖业使用抗生素占52%。专家分析,动物体内残留大量的抗生素,进入人体之后,抗生素会转移到人体。细菌为生存而不断进化出耐药性,甚至产生耐药的“超级细菌”,造成人类感染此病菌后因无药可治而死亡;人在食物链中天天吃抗生素,损害人体的同时还会增加人畜共患病隐患;进入生态环境中的抗生素,有些不易降解或降解缓慢,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益口福’要解决的就是无抗养殖这一问题。”敬伟甫说,“益口福”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标准的疫苗接种,在纯粮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和中草药、抗菌蝇蛆等饲料添加剂作为动物保健品的方式,来防治鸡生病。“肠道养分所能养活的细菌菌群总量是一定的,益生菌多了,坏细菌就没法存活”。

  “无抗土鸡及富硒鸡蛋上市后,供不应求。经检测,我们的鸡肉和蛋内不含任何抗生素,主要营养成分硒、锌、碘比普通鸡蛋高3~6倍,胆固醇含量低40%,蛋白质含量高12.7%。”说起自己的鸡和蛋,敬伟甫总是滔滔不绝。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

  在云南宣威市羊场镇的昆明理工大学扶贫养殖示范基地,每天都有不少附近的村民来参观,看看“不用抗生素的鸡长啥样”。不少人参观完,都啧啧赞叹:“不喂饲料却长得这么油光水亮的鸡,还是第一次见。”

  面对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是否会增加成本的疑问,敬伟甫快速地在草稿本上算了一笔账:普通的饲料为每公斤3~4元,他们使用的纯粮(玉米等)饲料,每公斤只需要2.5元,加上每公斤3毛钱左右的菌种和中草药,“实际上比饲料便宜”。

  在邓先余的指导下,他们还设计出一种快速发酵鸡粪的装置,利用乳酸菌、芽孢杆菌与产朊假丝酵母等益生菌,将新鲜鸡粪在24~48小时之间高温发酵完毕,快速杀灭寄生虫、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同时去除氨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增加鸡粪中的蛋白营养和风味,用来饲喂蝇蛆和蛋鸡,节约了约25%的饲料,增加约20%的经济效益。

  “所以我们的鸡虽然都是放养,但地面上的鸡粪却很少。”敬伟甫说。

  第一次拿着鸡蛋到小区周围和学校门口贩卖的时候,敬伟甫和他的创业团队遭到不少非议:“你们这些大学生怎么来卖鸡蛋了,对得起读过的书吗?”他们不得不一遍遍地解释:“我们的鸡蛋是农业创新的成果。”

  对此,邓先余常常告诉学生:“民以食为天,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

  作为昆工绿色循环农业课题组组长,邓先余对农业的未来有更深的思考:“农民正在成为一个技术职业,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面临着更新淘汰。”

  所以他的学生“一半的学习时间都是在田地里、在生产一线”。“我的学生毕业后基本都具备独立筹建绿色农场的能力。”他说。

  作为创业团队的“核心”,他的朋友圈几乎都和绿色农业分不开,他还把用户名改为“绿色循环农业”,并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他在农村的扶贫生活:“清晨7点,晨光熹微,提两桶用益生菌发酵的鸡食,踏着浅浅露水湿润的松针,清洁料槽,打开鸡舍,一一添满。”

  用科技扶贫,用小小的鸡蛋帮助农民脱贫,是他带领指导学生创业的一个心愿。迄今为止,“益口福”已经为贫困户提供了300多羽脱温的土鸡,并以高出市场价10%以上的价格采购了当地贫困户的20多吨玉米作为饲料。他估算,如果更多的养殖户采用了团队的技术,“一个万羽蛋鸡场,每年可增加收入36万元左右。”

  绿色循环农业不仅帮助了农户,也培养了一批以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为主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邓先余指导的昆工两个学生团队先后获得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结合。

  “农业市场潜力巨大,但干农业并不是那么好做的一件事,遇到的困难甚至比其他行业更多。”邓先余说,比如“益口福”的董事长“小敬”,从刚起步时“扭扭捏捏和企业谈合作”,到如今“谈判桌上镇定自若”,“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包括我在内都得到了成长”。

[在校创业成功案例]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173ms.com/qiuzhiziliao/178712.html